壓力正逐漸增大 中國人的頭號命題如何養老

                                        商業養老,這一在中國內地已運作了10多年的產品也許即將面臨突破。

                                        與過去單純發行年金類養老保險產品不同的是,內地的金融機構正在考慮拓寬養老保險的投資渠道,而承擔公眾基礎養老任務的機構也在考慮適當引入更多的利益獲得方式。

                                        由于法定的投資范圍較窄,這些機構的投資回報曾被指低于近年來物價的升幅,而這將影響“養老基金”的回報。

                                        今年年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藍皮書顯示,中國已迎來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突破2億大關,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8%,而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將每年增長100萬人。

                                        這意味著,中國人面臨的養老壓力正在逐漸增大。

                                        而此前一些研究報告的預計則是,到2025年,中國內地的老齡人口將達到3億人,無疑,這是中國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象征。面對數量龐大的老年群體,國家財政可能無法提供有效而全面的個人養老保障,當然,這也意味著更為廣闊的“銀發商機”。

                                        不過,現在大部分人都可能面臨著艱難的選擇:是社會養老,還是商業養老,抑或養兒防老?

                                        商業養老保險遠比社保靈活

                                        我們面臨一種怎樣的養老環境?這可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報告得見一斑。

                                        今年2月底,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指出,2012和2013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年份。新中國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也就是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已經進入老年期,我國迎來第一老年人增長高峰,此外,截至2012年底,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達1.94億,比上年增加891萬,占總人口的14.3%,其中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達2273萬人,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突破2億大關,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4.8%。

                                        顯而易見,社會養老成本和壓力在加速上升。今年以來,關于養老保障的討論不斷升溫。全國社;鹄硎聲h組書記戴相龍在上半年曾表示,人口老齡化形成的缺口要從延遲退休、增加社;饍煞矫娼鉀Q。而無論是65歲退休,抑或增加社;,都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廣泛討論,在國家財政可能無法提供有效而全面的個人養老保障背景下,我們將要如何養老?

                                        就目前而言,我們談論更多的養老體制是社保和商業養老保險。

                                        我國現行的社會養老保障體制,即傳統意義上的“退休金雙軌制”,雙軌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質的人員采取不同的退休養老金制度。具體而言,機關和事業單位職工,即公務員的退休金由國家財政統一發放;而企業職工則實行由企業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準繳納的“繳費型”統籌制度,目前這一比例為企業20%,個人8%。

                                        相對于商業養老保險而言,社保是由國家通過立法強制實行的,保證勞動者在年老喪失勞動能力時,給予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它本身具有強制性、保障性、互濟性和福利性等特點,而商業養老保險則是基于完全自主自愿的原則購買參保。

                                        除此之外,社保的交費年限需要至少15年,退休金起領年齡為法定退休年齡,即男60歲,女55歲,當然,是否會延長至65歲退休還無定論;而商業保險繳費年限則較為靈活,起領年齡亦較早。由于商業養老保險由商業機構打理,其保險本金可能用于投資領域,所以多數養老保險有分紅收益,這是社保所不具備的。

                                        關于社保和商業養老保險的一個主要區別是領取年限,在社保體制下,居民享受終身領取待遇,但如若意外身故,則社保領取結束;而商業養老保險在投保人身故后,有一定過渡給予受益人的條款。

                                        60家保險公司495款養老保險

                                        在社會保障領域,退休金雙軌制一直飽受爭議,這一社會保障制度也一直被視為養老制度的最大不公。早在2008年,國務院就公布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但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五個省市的試點進展緩慢。

                                        基于此種背景,人社部在今年10月25日透露,中央已經提出明確改革方向,即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建立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消除養老金雙軌制下的權益失衡。

                                        可以預見的是,養老保險制度未來將會在更大范圍鋪開,但相對于具有國家強制力的社會保障體制,商業保險公司在養老險這一領域的探索已持續多年,對于居民而言,在享有單位社保退休金的前提下,同時購入商業養老保險,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作為社會養老保險的有效補充,商業養老保險是一種以獲得養老金為主要目的的長期人身險,它亦是年金保險的一種特殊形式。與社會養老保險不同,商業養老保險可獲得一定的收益,因此,更多人將其理解為一種投資渠道。

                                        就目前而言,我國商業保險公司的養老保險產品主要有傳統型養老保險、分紅型養老保險、萬能型養老保險和投資連結保險。其中,傳統型保險是投保人和保險公司簽訂合同,雙方在約定時間內,約定相應的額度領取,傳統型養老保險的利率一般在2.0%-2.4%之間,這一險種風險較小,但回報也相應較低,較難抵御通脹影響;分紅型保險除了約定回報外,還參與與保險公司經營業績掛鉤的分紅,但分紅具有不確定性,盡管按照規定保險公司應當將可分配盈余的70%以紅利方式分配給投資人;萬能型養老險在扣除部分保費后,其余資金進入投資賬戶,進行有保底但不封頂的利率結算,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一保底收益可能較低;而投資連結險,顧名思義,是一種長期投資產品,設有不同風險類型的賬戶,與不同投資品種的收益掛鉤,不設保底收益,具備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

                                        根據理財周報記者統計,目前尚在存續期的養老保險共有495款產品,它們由60家不同的保險公司發行管理,其中發行養老產品最多的是太平洋人壽保險,其共有28只養老保險產品,緊隨其后的中國人壽保險和美國友邦保險,均為27只,除了這三家險企外,其他保險公司發行的養老保險產品較少,一些區域性的保險公司如珠江人壽、東吳人壽,其發行的養老保險則僅有1只,此外,還有三家人身保險類企業沒有發行該類產品,總部位于長沙的吉祥人壽介紹,因為該公司去年剛成立,暫未有養老保險產品發行。

                                        從產品類別來看,這些產品多為分紅型和基礎性養老保險,萬能型次之,而投資連結型產品最少。除此之外,在保險銷售渠道上,這些產品主要以個險產品為主,團險產品和銀保合作渠道產品次之。


                                        咨詢熱線:

                                        010-87503236

                                                                              男鸡巴射黄视频